对于武汉人来说,汉正街三个字包含了很多情感,曾经媒体口中的“世界贸易中心”、“天下第一街”,到现在印象里“嘈杂”、“廉价”的批发市场,汉正街重新翻修之后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提到汉正街,我第一反应便是“服装批发市场”,从未想过,在汉正街隔壁的宝善街里,还有这么多有故事的老店。
宝善街是武汉码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,算是老汉口里的老城区,这里的店也都是老店中的战斗机。
论过早,这里的花样可不比哪少,论味道,也是不遑多让。
这家不起店名、不挂招牌,只卖蒸饺和清酒蛋酒的早餐店,不知不觉在这条街上开了三十多年。用粉笔在墙上简略写的“宝善堂蒸饺”,早已成为这家店在熟客们心里默认的牌头。
他们家开在一条很不起眼的小巷子里,第一次去宝善街,或者对这边不熟悉的人,还真不会发现藏着这么一家店。
与其说是店,这里更像一个家庭作坊,老板一家在里屋忙着和面擀皮,屋外支着桌子,翻台率极高。
点了份蒸饺,刚坐下,老板便热情的给我们派烟,招呼我们喝凉茶。我边吃边跟老板咵起了天,闲聊中得知,老板名叫刘宗勤,他的爷爷和爸爸以前都是谈炎记的员工(创始于1920年的武汉水饺老字号),爷爷退休后第一天便创立了这家店,如今传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。
他们家一笼蒸饺15元有12个,从擀面皮到辣椒油,都是自家纯手工制作。
猪前夹做的肉馅,不掺肉皮冻,也不加任何素菜调和,口感扎实,量很足。烫皮擀的饺子皮,皮厚又不失劲道,一尝就知道是科技与狠活比不了的口感。
如果硬要说点不好,我觉得可能就是辣椒油不够辣,香倒是挺香的。当然,这可能是我自己的口味问题~
他们家现在还有速冻的饺子卖,嘴馋但又不方便跑过来吃的朋友,可以买速冻的回家自己蒸着吃,但是要注意蒸的时间,蒸久了,饺子皮儿可能会干巴,口感就没那么好了。
在这一带,这家店的名声早已深入人心,只要说起牛肉面馆,他们家总能稳稳当当地排进前几名。
虽然宝庆的牛肉面源自于湖南,但经过几十年的不断融合,早已和江城口味融为一体,甚至成为老武汉牛肉面的代表之一。
韭叶宽的面条,大块卤牛肉,汤汁醇浓,回甘辣中带着湖北人喜爱的微微甜味。
真的是吃了第一口,就想继续吃第二口,这汤的味道太令人上头了,导致最后面没吃完,倒是把汤喝了一大半。难怪老板会自豪的说:“面和肉都是次要的,最主要的是汤。”
这家店就在宝庆面馆的隔壁,也是一位谈炎记退休的老师傅开的店,在宝善街也开了三十多年了。
和谈炎记家浓郁的汤头相比,妮妮家的汤头更为清淡,但也一点都不马虎,筒子骨煨的汤底味道也是一绝。
妮妮家的水饺不仅皮薄,而且个个肉馅饱满,肉质鲜嫩。
粒粒分明的香菇、比虾米个头大的小虾仁、榨菜碎……最后再来一撮武汉人才懂的黑胡椒,直接两个字“到位”!
这家开了二十多年的烧麦店,传承了两代人的老手艺,也是汉口“老杆”们的心头好。
传统的武汉烧麦讲究重油,现如今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对于摄油量的要求也慢慢降低。这家店在保持传统口味的同时,适当降低了烧麦中的油量,从而让他们家的烧麦吃起来油而不腻。
他们家的烧麦6元有4个,这个价格在武汉真的很能打了,毕竟现在超市里卖的速冻烧麦也差不多这个价,而且份量说不定还没这个大。有点不足的是我觉得馅虽然不油不腻,但是稍微有点稀,没有严老幺家的那么紧实。
对了,他们家也有速冻的烧麦可以买哦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买着试一试,性价比真的挺不错的。
这家开了十多年的店,资历在宝善街虽然排不到前头,但是这家店的火爆程度可毫不逊色。
在武汉,做糊汤粉的店本来就少,做鳝鱼糊汤粉的更是难得一见。
由于我不喜欢吃鱼,便向里面正在用餐的李阿姨询问了一下味道。李阿姨说,他们家的粉很细,吃起来口感很不一样,而且糊汤的汤底是用泥鳅和鳝鱼熬制的,满满的胡椒味,但是一点也不辣口。第一次吃可能会有点不习惯,但是吃多了就会上瘾这个味道。
除了过早很能打,宝善街还有很多值得一吃的美食,例如某书上很多人推荐的红豆包、剁馍、红豆酥、天津童子鸡、星级排条等...都是大热门,根本吃不完!估计就算是512g的美食胃,都得撑着吃走出这条街。
这家红豆包堪称日式红豆包的强劲对手
量大份足的剁馍
小时候超爱吃的蜂蜜小面包,多少人的童年回忆
不输水塔街五薪鸡柳的星级排条
先卤后炸再拌调料,吃了就停不下来的天津童子鸡
宝善街是武汉的一条古巷老街,它见证了武汉历史的变迁,也陪伴了几代武汉人的成长。有人在这里土生土长,这些老店他们或许从小吃到大;也有人慕名而来,只为感受一番这老汉口的浓浓烟火气,品一品老汉口传承下来的味道。